13位党的“一大代表”,在嘉兴南湖怎么会少了1个?
电影《建党伟业》展现了清朝灭亡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历程,场面壮丽,人物众多,汇聚了许多著名演员,成为了广受好评的献礼之作。然而,影片中有一些细节未能准确还原历史。虽然艺术创作可以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作为一部讲求“写实”和“献礼”的电影,尽可能还原历史情节会更加合适。毕竟,历史本身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甚至有时比改编后的情节更具张力。本文将就“一大”建党过程中的几个细节进行探讨,并通过这些情节解答其中的谜团,尤其是陈公博如何因其背叛行为未能出席最后的会议。
首先,关于代表们在博文女校的住宿情况。电影中的女校宿舍整洁有序,每张床上都挂着蚊帐,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印象。影片中,陈公博(由佟瑞欣饰演)和其妻子前来向其他代表们问好。实际上,历史上代表们的住宿条件远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优越,且住宿地点也较为分散。根据“一大”湖北代表陈潭秋烈士的回忆,13位代表中只有9人住在博文女校宿舍。而陈公博夫妇则提前预定了条件更好的大东旅馆。张国焘曾不满地回忆道:“陈公博和他的漂亮妻子住在大东旅馆,整天忙于处理私事。” “一大”代表周佛海回忆称,自己和毛泽东等几位代表住在博文女校的楼上,学校正好放暑假,所以他们租住了宿舍。由于条件简陋,他们只能在地板上铺席子睡觉,甚至没有床位可用。包惠僧则回忆道,代表们并没有住在大通间,而是分开住在不同的寝室。他提到:“毛泽东住在靠西的一间房,那间房非常昏暗,似乎他一个人住。在毛泽东之外,大家都在地板上铺席子,和毛泽东唯一不同的是他睡的床板由两条长凳支撑。”
接下来,我们来看会议进行时的另一细节:有陌生人突然闯入。电影里,马林警觉地立即指示大家撤离,并且大家顺利从前门离开(虽然在上海的弄堂里通常人们通过后门进出),然后返回了博文女校宿舍,准备收拾行李。但历史上,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代表们离开了李汉俊家后,并未回到博文女校,而是去了渔阳里二号。这是当时上海临时中央租用的住所,也是陈独秀在上海的住处。陈潭秋回忆道:“我们分散后,每个人去找旅馆住。因为我们认为,侦探可能是通过博文女校找到了我们的会议。”此时,唯一还留在博文女校的,是周佛海。他因肠胃不适未能出席当天的会议,而是在宿舍里休息。大约在午夜时分,周佛海突然醒来,看见毛泽东走进房间,轻声问他:“这里没发生什么问题吧?”他吓了一跳,得知发生了情况。由此推测,代表们在避至渔阳里二号后,可能商量后派毛泽东和包惠僧回去检查情况。
至于会议期间突然闯入的那些人,电影将其描绘为法国警察、密探和一些背着长枪的警察。陈公博回忆道:“当其他代表离开后不到三分钟,我和李汉俊正讨论时,突然几个陌生人闯了进来。” 他记得有三个法国警察,还有四个中国便衣侦探。“至于外面还有多少人,我不清楚,因为我被关在楼上。” 虽然导演为增强紧张气氛,对这一情节作了戏剧化处理,但历史上,这种紧张感并未发生在会议的最初阶段,而是在后面。
此外,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相当戏剧化:桌子底下露出一角纸张,警探们并未注意到。陈公博故作镇定地走到桌子旁,用皮鞋悄悄将纸张藏进桌底。这张纸上写的是党的组织大纲草案,而李汉俊则称那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纲草案。事实上,这张纸并没有掉落在地板上,而是放在抽屉里,陈公博回忆说:“当时,房间内气氛非常紧张,有两个人一直盯着我,不允许我起身、说话,甚至连喝水都不行。” 搜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警探并未发现这份写有党纲的草案。陈公博分析道:“可能他们注意到了那些较为隐秘的地方,而忽视了公开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这张纸太薄,且写得杂乱无章,警探们以为它不重要,甚至没怎么注意。”
电影还描绘了陈公博和妻子回到大东旅馆的情节。在电梯内,他们遇到另一对男女,其中男方(姜武饰演)突然掉下手枪,手忙脚乱地将其捡起并收好。这一情节显然是为戏剧效果所添加。实际上,陈公博在离开李汉俊家后,意识到自己被跟踪,便绕了几个大圈子,甚至去看了一会儿电影才回到大东旅馆。回到房间后,他急忙让妻子将文件放进箱子,并小心地锁好房门,随即将文件全部烧掉,甚至连痰盂都利用起来。这与电影中描述的情节完全不同,真实情况更加紧张且扑朔迷离。
最后,电影中陈公博夫妇盖着羽绒被睡觉的场景是完全不符实际的。一大的会议是在七月举行,当时上海的天气极为炎热,空调直到1924年才引入中国。因此,那个时期的住宿条件无法提供空调。根据陈公博的回忆:“那天是七月中旬,上海最热的时节,我们被汗水弄得无法入睡,只能把席子拖到地板上,才稍微能睡得安稳。半夜,一阵大风暴突然来临,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气候吓醒。” 他补充道,电影中所描述的场景和实际情况差距很大,特别是羽绒被的设定,完全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历史中的细节比电影中的戏剧化处理更为惊心动魄。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历史题材电影,还原真实历史细节是更加值得追求的目标,而非仅仅依靠艺术加工来增加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