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被游街批斗,忍受了15年下放之苦,黄婉秋后悔过吗?
黄婉秋曾经说过:“如果路上有人在喊‘刘三姐’,那一定是在叫我。”
电影《刘三姐》让黄婉秋成为了许多男人心中的“女神”,然而,她也因这部电影遭遇了许多磨难——被游街、遭受批斗,还忍受了15年艰难的下放生活。那么,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又是什么呢?
黄婉秋出生于1943年,家乡是广西桂林永福县。她的祖籍在广东梅州,祖父曾是当地一位开药店的老中医。抗战时期,祖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桂林。虽然他在异乡去世,但临终时,他还是无时无刻不想着故乡,黄婉秋永远记得祖父临终时的嘱托:“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记寻根。”
黄婉秋从小就长得清秀乖巧,眼神灵动,且对唱歌情有独钟。13岁时,她在街上玩耍时无意看到桂林剧团的招生广告,兴奋之下立刻报名参加。剧团的老师们发现她活泼机灵,对她十分喜爱,便让她留了下来。当时,剧团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学员共同入团,50名学员组成了一个班。每个人的戏服后面都有一个字,学员根据抽签分配到不同的行当——生、旦、净、丑。黄婉秋抽到的字是“群”。
她看到这个字时流下了眼泪,忍不住抱怨道:“这个名字怎么这么难听啊!我希望能像老师们的名字一样,有个‘仙’、‘花’、‘兰’之类的。”老师们听后不禁笑出声来,甚至有一位老师说:“我们在写名字时,还想着要是‘群’字能被婉秋抽到就好了。”
黄婉秋瞪大眼睛,撅起嘴巴说:“这个名字哪里好啊?太难听了!”老师解释道:“这个‘群’字是有意义的,代表着艺术超群。”听完后,黄婉秋才露出了笑容,开心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命运也因此开启了她超群的艺术生涯。
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成了广西最为流行的作品。黄婉秋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为了众多演员中的一员。1960年,广西省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决定将《刘三姐》搬上银幕。导演苏里,作词家乔羽,作曲家雷振邦等人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为了选拔演员,全省展开了选拔,黄婉秋作为桂林舞蹈团的一员积极参与。
经过层层选拔,黄婉秋从第三组升至第一组,最终代表桂林歌舞团去参与“刘三姐”的角色试镜。当时,她年仅16岁,导演觉得她年龄尚轻,便让她饰演“小舟妹”,即“阿牛哥”的妹妹。原本,“刘三姐”这一角色的候选人是歌唱技巧出色的傅锦华,大家都以为这个角色就此定了,但苏里导演看了他们的试镜片段后,对傅锦华的“刘三姐”形象表示不满。他认为,刘三姐在传说中是位“歌仙”,不仅歌声动人,容貌也应出众,而傅锦华的脸型不符合壮族美女的标准,且唱歌时口型过于夸张,影响了刘三姐的整体形象。于是,他决定换人。
选角上,导演只能在广西的演员中挑选。最终,苏里选了四个试镜片段,送到北京电影局进行审查。电影局长田汉看后表示:“不必再找了,这个小舟妹挺不错,形象灵动,非常合适。”
于是,黄婉秋接到了导演的通知,要求她扮演刘三姐,化妆后再去试镜。黄婉秋曾多次在舞台上饰演刘三姐,试镜对她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导演看到她的形象,觉得非常合适,于是决定由她出演这部电影的主角。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黄婉秋学的是戏曲表演,并不擅长彩调歌舞电影中的表演。她根本无法完成影片中的歌曲部分。经过协商,决定由黄婉秋出演刘三姐的形象,傅锦华则为她配唱。虽然傅锦华失去了主角的地位,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她还是为大局着想,答应了这一安排,成为了“幕后英雄”。
但拍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难题。黄婉秋的戏曲表演方式很拘谨,笑时不露齿,行走时动作也十分拘束,完全不符合电影中的自然表现。导演苏里为此批评了她多次,黄婉秋因受批评而伤心落泪,甚至哭了好几场,但拍摄依然没有停下。尽管如此,导演的悉心指导让黄婉秋的演技逐渐提高,她与导演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61年,《刘三姐》正式上映后,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国内反响热烈,甚至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广泛的好评。黄婉秋及其主演们因此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16岁的黄婉秋一夜之间成为了众多男性心中的“女神”。她也收到了成堆的信件,甚至有些粉丝直接寄来自己的户口本,表示希望与她结婚。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随着文革的到来,《刘三姐》被视作“毒草”,黄婉秋也因此成为了批斗的对象。她被游街示众、遭受辱骂,甚至有人威胁要将她处死。在那段错乱的日子里,黄婉秋屡屡感到生不如死,甚至一度萌生自杀的念头。然而,回想起曾经在台下为她热烈鼓掌、给予她支持的观众,黄婉秋告诉自己要坚强,活下去。
在那最艰难的日子里,黄婉秋遇到了她生命中的挚爱——何有才。何有才比她小六岁,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当时黄婉秋受尽屈辱,身心饱受摧残,伤痕累累,而她身边所有人都选择了离她而去,唯有何有才不离不弃,默默地为她送药和安慰。其实,他们早在歌舞团时就已相识,那时黄婉秋曾是何有才的老师,两人也曾合作过不少演出。何有才对她早有情愫,在过去曾试探性地说过:“黄老师,我给你介绍个男朋友怎么样?”然而,黄婉秋当时并不打算谈恋爱,尤其是当她得知这个男朋友比自己还年轻时,更是坚决拒绝了。
但随着黄婉秋遭遇人生低谷,何有才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毫不离弃,反而为她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甚至为支持她而受到批斗。何有才的坚定陪伴让黄婉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1978年,《刘三姐》首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黄婉秋也终于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何有才的家庭温暖了她的心,黄婉秋泪流满面。她一直坚决不愿意嫁给比自己年轻的男人,但何有才的细心与呵护最终打动了她,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并且共同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何有才常自豪地说:“婉秋比我有名,她是太阳,而我就是围绕太阳的月亮。”即便在他们结婚生子之后,两人的感情依然如故。如今,黄婉秋已年过七旬,精神依旧焕发,曾多次带着祖孙三代登台演绎《刘三姐》,她以一生的努力和付出,传承着这一经典。
尽管黄婉秋经历了许多荣誉和苦难,她从未后悔过自己曾经出演《刘三姐》。她曾说:“刘三姐伴随我一生。” 1983年,她回到梅州家乡演出,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即便已是年长者,黄婉秋依然活跃在公益演出的舞台上,用歌声为社会贡献着余热。
如今,黄婉秋虽然身兼多职,但她的名片上写着:“广西刘三姐黄婉秋。”很多人不解,黄婉秋解释道:“我的职位很多,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
一部经典电影,陪伴了几代人,而这背后有无数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应当铭记并敬佩他们,祝愿这些老艺术家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