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的“好仪态”和“内敛式”演技,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近,刘诗诗在古装剧中的表现总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她似乎陷入了某种“魔咒”,无法摆脱过度关注自己“好仪态”的限制。身处在历史剧的氛围中,角色的端庄、优雅本应是加分项,然而当这些特点过度加以强化时,却让人产生了不自然的感觉。尤其是近来播出的《淮水竹亭》,她再次重复了在《一念关山》和《掌心》中的老毛病,让观众在困惑中难以真正体会到她所扮演角色的内在情感。
从她在古装剧中的姿态来看,“好仪态”固然是一种要求,但过度地保持姿态上的标准,却削弱了她表演的灵动性。剧中无论站立、走路,刘诗诗几乎都在以一种几乎机械的方式挺胸抬头,与周围其他演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小小的场景——女主带着妹妹在客栈休息,刘诗诗依然维持着挺直的姿势,显得格外刻意,连她自己似乎也未曾感到丝毫的疲惫。另一个例子是在面对妖怪时,她的表现依旧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所有危险和紧张都与她无关。如此的“优雅”不仅不能为她的角色增色,反而让人觉得她与剧中情境格格不入。
这并非《淮水竹亭》一部作品中的独特现象,在刘诗诗近几年的其他古装剧中,这种“仪态至上”的表演风格几乎成了她的标签。例如在《掌心》里,她饰演的角色在一场生死攸关的紧张对峙中,依旧是那种挺直的脊背与自然下垂的双手,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丝身处困境的紧张感。再比如《一念关山》中,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强迫自己保持一个标准姿势,走路、吃饭、挥剑,身体总是保持着矫正后的不自然形态,仿佛她的脖子是由钢铁铸就的。这种毫不松懈的“姿态控制”,似乎已成为她表演中的一个隐形枷锁。
倒是回看2017年刘诗诗所演的《醉玲珑》,她的肢体语言还是充满了自然的流动感。那些微微弯曲的手臂和头部的前倾,使她看起来更加生动、真实。然而如今,她的身体语言却变得僵硬如板,仿佛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这种变化让人感叹,不禁让人怀疑,是否过于执着于“好仪态”,已经束缚了她表现人物情感的自由。
除此之外,刘诗诗的表演风格似乎还受到了“内敛式演技”的影响。她所饰演的角色,往往冷静、理智,少有外放的情感表达。但这种过度抑制的表演方式,常常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空洞的距离感。比如在《淮水竹亭》中,明明女主在击败老妖后,应该表现出胜利后的畅快感,但刘诗诗却将这一刻演绎成了一种如同梦游般的冷漠。她的表情总是显得迷离,仿佛她的思绪早已游离于剧情之外。男主在与妖怪谈判时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动,而刘诗诗的脸上却毫无反应,眼神几乎是空洞的。就连面对危险,她的面部表情依然平静得令人无法察觉到她内心的担忧。
但不得不承认,刘诗诗并非始终如此。偶尔,观众还是能够捕捉到她眼神中一丝灵动。无论是《流星花园》中沈月的呆萌演绎,还是陈钰琪在《镜·双城》中的沉默演技,都能看到其他演员在《淮水竹亭》中通过自然流畅的表演展现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让刘诗诗的演技显得愈加僵硬与生硬,甚至让她平时被认为演技普通的小花们在此剧中反而成了亮点。
她是否能够改变这种过于执着的演技模式,重新找回那份自然流畅的表现力,可能需要她更加开放地接纳外界的真实声音。毕竟,在如今这个行业中,围绕着她的人员都多以保护她为主,很难有声音敢于直言不讳,更多的评价往往是经过过滤的。
对于刘诗诗来说,保持“好仪态”未必是坏事,但如果它成为了演技表达的绊脚石,那么也许是时候思考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愿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将她独特的魅力与表演更加自然地融合,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