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霖《盲点》为何成刑侦烂剧?悬浮叙事,逻辑错误,通病难逃
4月11日,吕晓霖等演员主演的刑侦剧《盲点》在爱奇艺平台一口气上线了全集。尽管这部电视剧可能不被认为是成功之作,但它确实有其介绍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一部典型的刑侦烂剧。通过剖析其中的种种问题,能够帮助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避免犯下这些常见的失误。
从《盲点》的剧情来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这种类型剧作的通病:悬浮叙事和逻辑错误。首先,谈谈悬浮的叙事结构。《盲点》一开始就用一种看似悬疑的方式设定剧情:一名科研人员卷入冰毒案件,最终在自己研究室内因火灾和爆炸而死亡。这样一个开头,在表面上看确实是悬疑的设定,充满了车祸、冰毒、实验室、爆炸等元素。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设定没有扎根于现实,而是流于表面的悬疑噱头。许多缺乏专业知识的编剧和导演往往只会堆砌看似悬疑的元素,却忽视了如何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影视学院的课程可能教给了技巧,但却很少涉及如何让剧本真正“脚踏实地”,如同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观众面前。
在这方面,剧作的成功与否,除了技巧的运用,更依赖于如何展示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在《盲点》中,虽然明确写了2012年这个时间点,但这其实是失败的表现。真正合格的作品应该能够在剧情的具体细节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时代的特点,而非简单地写上年份。同样,剧作中的地域背景也显得模糊不清。这种缺乏具体地方特征的处理方式,导致整部剧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真实感和代入感,最终造成观众的疏离。没有这些元素的支撑,剧作的悬疑感就会失去,故事便会变得虚浮空洞,难以打动人心。就如同许多观众在观看首集时可能已经迅速选择放弃,这部剧很可能会面临高达90%的弃剧率。
aspcms.cn与《盲点》相比,近期的《沙尘暴》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在时代和地域的呈现上做得非常到位,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时代氛围和真实的地域特色。可以说,若《盲点》的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或许这部剧能够走向不同的结局。
除了悬浮的叙事结构,《盲点》还暴露出另一个明显的问题——错误的逻辑。这不仅是剧本的缺陷,更是整个创作团队在逻辑严谨性上的失败。比如在一场抓捕行动中,女主角带领团队抓捕一名毒贩。尽管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且计划周密,但在关键时刻,毒贩竟然轻松逃脱。紧接着,刑侦人员在外部展开了长时间的追逐,最终才将其抓获。这样的情节设置本应展现紧张刺激的氛围,但因为逻辑错误,反而显得荒唐可笑。正常的抓捕行动怎会如此困难,缉毒人员岂会如此失职?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不仅让人出戏,更让人质疑剧作的专业性。
类似的逻辑错误在《盲点》当中屡见不鲜。这种刻意为炫技而无视逻辑的做法,直接导致观众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当剧作缺乏对基本智商的尊重时,观众自然会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剧集流失观众。而这种明显的不合理设置,恰恰是导致许多刑侦剧失败的原因之一。
总之,《盲点》堪称刑侦剧中的失败典型,作为案例进行剖析,能够帮助其他编剧和创作者避免重蹈覆辙。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们应该加强学习,提升创作水平,做到更加贴近现实,尊重观众的智商和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