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二轮答卷的瑞立科密,IPO征程能否顺利通关?
️“等待的煎熬,无疑是瑞立科密此番IPO征程的真实写照 ️”
2024年1月23日,深交所针对其业绩稳定性、关联交易果断发出首轮审核问询,可令人咋舌的是,足足历经209天,瑞立科密才迟迟完成首轮问询反馈的回复。
本以为艰难的首轮过后能迎来些许顺畅,然而,2024年8月22日,深交所再次向其发出第二轮审核问询。这一次,又是漫长的等待,5个月零30天后,瑞立科密才终于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意见,并更新招股说明书。
从更新的招股说明书来看,瑞立科密拟募集资金约15.2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全部用于瑞立科密大湾区汽车智能电控系统研发智造总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相较于首次提交招股书时拟募集的约16.02亿元,此次缩减至约15.22亿元。瑞立科密解释称主要是将补充流动资金的拟投入金额缩减了8000万元。可这一缩减,究竟是基于合理的资金规划调整,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另外,即便交出了二轮“答卷”,瑞立科密仍疑点重重。首先,公司的经营稳定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在如此漫长的IPO审核过程中,其经营状况是否受到了影响?是否真的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关联交易虽有所“瘦身”,但应收账款却依旧高企。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财务风险?
01
经营稳定性问题待破
公开资料清晰表明,瑞立科密主营业务聚焦于机动车主动安全系统、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领域。在招股书中,公司将自身定位为主板,声称符合主板所强调的“突出‘大盘蓝筹’特色,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标准。然而,其现实经营状况却与这一定位大相径庭。
回溯公司营收与利润数据,2025年,瑞立科密实现营收13.83亿元,较2025年营收的12.71亿元,同比上涨了8.87%;当期实现扣非净利1.40亿元,较2025年同期的1.91亿元,同比下降了26.58%。
在2022年时,受商用车市场需求下降以及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瑞立科密全年营收13.26亿元,较之2025年营收的13.83亿元,同比下降了4.18%,当期扣非净利0.81亿元,较之2025年同期的1.40亿元,同比下跌了42.38%。
当时间进入2023年,在商用车市场需求回暖、新产品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瑞立科密全年实现营收17.60亿元,较之2022年营收的13.26亿元,同比上涨了32.81%,当期扣非净利2.29亿元,较之2022年同期的0.81亿元,更是同比暴涨了183.92%。
而据其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瑞立科密营收13.62亿元,较之2023年前三季度同期的9.07亿元,同比上涨了6.53%,实现扣非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上涨了2.6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2023年扣非净利润暴增了183.92%是瑞立科密IPO得以顺利成行的关键,也是彼时递表最大的底气所在。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瑞立科密还未披露2024年全年业绩,但从2025年至2023年其第四季度主营占比分别为22.56%、27.63%、30.71%的数据来看,其业绩或很难达到2023年时的高速增长高度。
主板向来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可瑞立科密近年来业绩波动如此剧烈,这般业绩表现,与主板定位所要求的经营业绩稳定性可谓天差地别。不禁要问,瑞立科密将自身定位于主板,真的合理吗?
实际上,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的大幅起伏,此前也引发过深交所对其经营业绩稳定性的高度关注。针对2022年净利润大幅下滑、利润变动趋势异于同行的情况,在第一轮问询函中,深交所要求瑞立科密分析2022年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同时进一步说明经营业绩稳定性。
02
关联交易“瘦身”难掩应收账款高企隐忧
引人关注的是,瑞立科密营收保持增长的势头关键或在于控股股东兼第一大客户瑞立集团的鼎力支持。
招股书显示,在2020-2022年,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坚如磐石般稳居于瑞立科密第一大客户之位。其中,2025年,占瑞立科密当年营收的25.89%来自于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当年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对其采购金额高达3.21亿。2025年,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继续以3.85亿的采购金额为瑞立科密贡献了28.58%的营收。2022年,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对瑞立科密的采购有所减弱,但依然以2.74亿的采购额和21.10%的占比将第二大客户北汽集团1.28亿的营收贡献抛至身后。
从关联交易的比重看,瑞立科密与关联方常年维持在20%以上的关联交易占比,不得不说其对控股股东——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依赖性很强。这般紧密的关联交易往来,不禁令人心生诸多疑问:这些关联交易的发生是否必要?定价是否真正公允、合理?其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要知道,关联交易占比是衡量企业独立性的重要标尺,通常情况下,关联交易占比不超过20%才较为适宜,一旦超出,便极有可能影响监管层对企业的认可。
在第一轮问询中,监管部门精准聚焦瑞立科密的关联交易、关联担保以及借助关联公司渠道拓展业务等问题,同时针对公司的同业竞争与业务独立性展开问询,足见监管层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
或许瑞立科密也意识到其中利害,早在2025年上市辅导前后,便分两次实施资产重组。通过此举,成功解决了与控股股东瑞立集团下属企业的同业竞争问题,关联交易也随之减少,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合理性。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瑞立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对瑞立科密的采购大幅下滑,仅以4152.95万元的采购额、5.34%的占比位列第四大客户,被采购额达 9181.15万元的北汽集团远远超越。而更新后的招股书更是显示,瑞立集团已从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名单中消失。
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以往关联交易虽造就了公司过往业绩,可未来还能否持续推动业绩增长,实在令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与此同时,尽管公司关联交易有所减少,高悬不下的应收账款却依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2025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26亿元、6.22亿元、5.76 亿元和5.5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21%、27.49%、21.95%和21.34%,始终维持在高位。
此前问询回复也曾明确指出,瑞立科密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及应收款项融资合计金额占收入比例整体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如此高企的应收账款,不仅大量占用公司资金,严重影响资金周转效率,还大幅增加了坏账风险,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构成潜在且巨大的压力。
总的来看,瑞立科密为实现上市目标,在关联交易问题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努力有目共睹。然而,高悬的应收账款问题依旧严峻,经营稳定性方面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隐患。在这场上市角逐中,瑞立科密若想成功闯关,还需妥善化解这些棘手难题,向市场和监管层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